太子李亨站在朝堂上,神色若有所思,依旧假意推辞道:“父王还在巴蜀避难,我如今登基,恐怕不妥吧?”虽然他嘴上推却,心底早已激动不已。毕竟,自己当了十八年的太子,一直没有机会登基,如果再拖下去,谁知道会有什么变故呢?
然而,面前跪倒在地的群臣和将士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纷纷劝他立即登基,并亲自带兵杀回长安,宣告皇位的继承事宜只需通过飞鸽传书告诉李隆基一声便好。众人热切的期待似乎让李亨明白,登基已是势在必行。
这时,在蜀中避难的李隆基接到了这封信,他被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惊了。自己还活着,怎么会突然有人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帝?他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直接暴跳如雷!李隆基曾在某些时候说过自己早日“退休”,但现在这一幕无疑让他感到被逼无奈,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怒。
展开剩余83%李隆基一生经历过许多风雨,尤其是安史之乱那场灾难,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自从开创了开元盛世,他渐渐迷失了自己,身边的李林甫不断的吹捧他,给了他虚荣的满足感,使得他对政务开始疏远,沉迷于后宫生活,忽视了兵权和政治。对外政事他几乎不再过问,兵权完全交给别人,最终酿成了那场灾难性的安史之乱。
当战乱爆发,胡人兵锋锐不可当,民众在惊恐中四散逃命,几乎无力反抗。安禄山的军队在迅猛的攻势下,很快打到了洛阳。这时,李隆基才意识到,这个三百多斤重的“干儿子”竟然在暗中谋反!而当时宰相杨国忠则乐观地认为,洛阳到长安之间有潼关防线,再加上驻守的高仙芝,安禄山绝不可能突破。虽然高仙芝在战场上顶住了安禄山一段时间,但李隆基最终因听信谗言,竟将高仙芝处死,而让年迈的哥舒翰和杨国忠接手防务,结果可想而知,潼关失守,整个局势急转直下。
随着潼关的失守,将士们的士气急剧下降,李隆基自己也乱了阵脚。在一片焦虑和慌乱中,他突然宣布要亲自御驾征战,力保长安。然而,所有人还在期待着他英勇出征的一刻,李隆基却在夜幕下带着贵妃悄然逃走了。一路西行,直到马嵬坡,士兵们才意识到皇帝的逃亡,但他们也明白,不能将责任全推到李隆基身上,于是将责任转嫁给了杨国忠和贵妃,最终杨家兄妹被杀,李隆基则继续带着剩余的人员逃亡,最后停驻在蜀中。
然而,即便李隆基身处蜀地,长安依然危机重重。城内的百姓和贵族尚未撤离,而李亨意识到,只有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平定这场变乱。他决定北上,前往灵武,那儿有他交好的王忠嗣所驻的兵马,而郭子仪与李光弼也在那支队伍中。尽管有了强兵,李亨明白,自己缺少一个能够让人信服的身份。于是,他在灵武宣布,李隆基被尊封为太上皇。
此时,李隆基正在蜀中享乐,忽然收到自己被迫“退休”的消息,心中自然百感交集。对于皇帝的位置,他一直不舍。回忆起当年自己为了登基,不惜亲手杀掉姑姑和父亲,甚至为了保住皇位,将三个儿子一一除掉,而他甚至猜测,自己的太子李亨早有称帝的企图。于是,他在安禄山起事前特意将李亨封为大将军,旨在防止他称帝。马嵬坡贵妃死后,他更加确定,背后一定是李亨在背后操控着军队。
但李隆基始料未及的是,李亨依然没有止步。虽然自己现在兵力空虚,心中不甘的李隆基还是决定采取行动,派遣数位心腹大臣前往灵武,以“协助新帝”的名义,悄然安插自己的眼线。但李亨并非无知之辈,他立刻识破了父亲的意图,并且将这些大臣贬斥,不予重用。
李隆基并没有放弃,他曾通过圣旨向李亨发出一封看似平和的命令,声称自己已经“退休”,一切事务交由太子处理,若有问题可以随时向自己请教。乍看之下,这番话似乎没有问题,但细思却可见其深意。李隆基通过这种方式,暗示李亨无法独立处理政务,暗地里挤压他的权威。更重要的是,最后一句话透露出李隆基不甘心完全退出,显然他是在暗中嘲讽李亨,自己始终不能彻底离开。
李隆基以为这一计能够施展得如意,但没过多久,他便收到了李亨的回信,信中写道:“父亲,您已经年迈,为了您的身体,还是安度晚年吧。”信中还特别加上了“太上皇”三字,仿佛在回应他早先的挑衅。
李隆基感到无比愤怒,但尚未来得及作出反应,便收到了一个更让他心急的消息:朝廷上他的一干势力已经被清除,自己手中的权力迅速瓦解。看势头不妙,李隆基决定明着来,直接将另一个儿子李璘任命为重职。李璘性格直率,不懂父子间的复杂权谋,他按李隆基的指示在江南招募军队,准备为平叛做准备。
然而,李亨看到李璘的举动,便将其视作李隆基的一部分,认为他招募的军队终究会用到自己身上。于是,李亨命令剿灭李璘的军队,最终导致了李璘的悲惨结局。李璘夹在父子之间,成为了冤枉的牺牲品,直到唐代宗时期才得以平反。
至此,李隆基的所有计谋都失败了,他终于彻底放弃了“太上皇”的权位,父子间的博弈也终于画上了句号。李亨在收复长安和洛阳后,带领军队连续作战五年,最终平定了叛乱,顺利登基,稳坐皇位。
发布于:天津市伍伍策略-实盘杠杆平台-股票杠杆app-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