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4年,一出“现实比小说还离谱”的人生大戏又在新闻圈上演。这次,主角叫袁莉,一个从小镇一路逆袭到国际头部报社的新闻才女,最后却把自己送进了舆论的坟墓。说句扎心的,外人看她是传奇,但细扒她的一路操作,真是让人三观碎一地。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袁莉从“人间锦鲤”到“千夫所指”的全过程,看看一个新闻人的“自毁长城”到底有多快。
01危机时刻,翻脸比翻书还快
身在中国,这些年的疫情大家都忘不了。有的家庭丢了亲人,有的人困在家里刷了仨月的朋友圈。那时候,什么最稀缺?安全感。中国人到底有多能忍,数千万人的自觉隔离、配合核酸、随时响应封锁,用实际行动给外国人“演”了什么叫做团结。
大伙儿奋斗一块劲,都想着怎么喘过这口气。这么关键的时刻,偏偏有人冒出来给锅泼脏水。一篇名叫《数百万人不惜一切代价的执行中国“零疫情”政策》的奇葩文章突然上线,语气酸得掉牙,字里行间全是挑拨和否定,没有一丝客观。讽刺不光甩给政策,连医护都“躺枪”,说白了就是黑心写法。
本来国外有些人就盯着咱们,见缝插针,误解贬低。这文章一出,纯是给人“递刀子”——国内网友能不炸锅么?一通追查,更气人的是,这字字诛心的文章,作者居然是个中国人。
再一翻资料,发现袁莉可不是一时冲动,早年就“出口成脏”,继续往黑里写,网友都看懵了:她咋这么恨自己出生的地方?是国外的风水更旺吗,非得自己往外拐?
02逆袭路上,为什么“跑偏了”?
讲真,袁莉小时候可没人能猜到她会有这一天。正儿八经的小镇做题家——家里没矿也没关系,靠死功夫考上名牌,出了国,回国还捧上了新华社的铁饭碗。这路径励志剧都不敢这么写,单论聪明能干没得挑。
她学新闻是因为喜欢,工作上很拼,还差点成了班里的“海归榜样”。要说新闻这个行当,骨子里讲究的就一个词——实事求是。别人家的孩子、老师的宠儿、家长的骄傲,说起来,袁莉早该是“人生赢家”。
可惜啊,路走长了,嘴边的初心也悄悄换了味儿。记者这行累且压力大,尤其安排去外地外派,苦中带累。但吃不了这一碗饭,总不能嘴里骂着“祖国”,心里想着“名利”吧。工作嫌苦辞职,跑到美国自寻发展路,没人拦着。但她后面的操作......谁看都觉得别扭。
03事业顶流,三观成“掉线现场”
美国那边,袁莉混上了《华尔街日报》,本想打个翻身仗,偏偏现实很骨感。外来面孔、职业歧视,可能有那么点意思,辉煌没等来,反倒连着几年没水花。
最难得的是,她没跑,这次还更拼了——四年后破茧成蝶,当上了驻北京主编,又“衣锦还乡”意气风发。人越得势越要稳当,但袁莉偏偏坐不住,第二次拍拍屁股又溜回美国,照样混进了纽约时报,事业“台阶跳”。
要是故事到这结束,也许还能说是普通人的奋斗奇迹。可惜,到了新环境,她像“脱缰的野马”,本性彻底暴露:2021年写了一篇批判中国英语教育的文章,把自己的偏见和极端思想打包卖了出去。全篇抬高英语,贬低母语,把新闻职业操守丢到九霄云外。没人认同她这套说辞,网友直接怒喷:你这是记者吗?分明是“键盘喷子”啊!
这事还没落地,她越骂越带劲,干脆“全面开火”,连亲生父母也能骂上头条——彻底变成了“自黑流量”的代言人。
最离谱的是疫情期间,她不光骚操作一堆,甚至公然发虚假数据对比,故意让美国看起来“高大上”,妄想给国内人洗脑。这波操作,直接把“忘本”二字写在了脸上。
她这么干到底图个啥?
你说是为名,为利,还是为了所谓的“国际视野”?其实命运没怎么赏脸:国内网友早就不给面子,国外也顶多把她当可用资源,虚情假意地凑合。利用价值没了,她的文章、人气、地位就像雪崩一样消失得干干净净。
到头来,人生巅峰十几年,硬生生玩成了“职业废墟”,现在连个水花都听不到。
04善恶有报,初心比能力更珍贵
袁莉的结局让人彻底心凉。按理说,她本有机会成为一个让大家都敬佩的记者,把中国故事、普通人的声音讲出去。但一路“翻车”,通通毁在了三观偏差、只认外不认内、急功近利的路上。平时说“做人难,做记者更难”,但最难的其实是初心不变——做人最后比能力还重要。
你是怎么看袁莉这个人和她的结局的?普通人逆袭成功后,到底该怎么守住底线?是不是光靠聪明就能走到底?咱评论区聊聊吧!
您怎么看?
伍伍策略-实盘杠杆平台-股票杠杆app-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