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唐朝,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盛大繁荣的大唐盛世。然而,这一幅繁荣景象的背后,不可或缺的是皇帝的英明治国和对百姓的关怀。然而,并非每一位皇帝都能做到尽心尽力、励精图治。唐朝的兴盛与衰败,尤其是从盛转衰的过程,深深烙印着当时皇帝的个人命运与决策。尤其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经历,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安史之乱后,李隆基虽然名义上成为了太上皇,表面上享受着安逸的晚年生活,实际上他已经被剥夺了所有的权力。晚年的他,不仅失去了作为皇帝的权威,还被自己亲生儿子软禁在宫中,身边的太监亦对他百般羞辱。最终,李隆基在寂寞和屈辱中死于非命,死因充满悲凉和无奈。那么,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故,才让曾经的盛世之主沦落至此?他为何被自己的儿子如此对待?即便不再拥有实权,作为曾经的皇帝,李隆基依旧应该享有相当的尊崇地位,怎么会沦为如此下场?太监的侮辱究竟从何而来?
展开剩余80%李隆基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子,是唐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同时也是唐朝最鼎盛时期的皇帝。他的名字与唐朝的盛世紧密相连。然而,他所处的时代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李隆基自幼聪慧、才思敏捷,具备明辨是非的智慧,且对音律有深厚造诣,外貌也极为俊美。年轻时,他被封为楚王,后又被任命为临淄王。然而,李隆基的成长背景并不如人所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作为皇族子孙,他的早年生活充满了动荡不安。唐朝宫廷内外政局混乱,朝廷动荡频繁,人人心存戒备。在这风云变幻的时期,李隆基还年幼,但他已经表现出过人的聪慧和深思熟虑的能力。
他在年幼时就遭遇了武则天的打压,曾被幽禁在宫中长达七年之久。直到七年后,他才得以与其他兄弟一起出宫,并前往潞州。武则天年事已高,在忠臣如狄仁杰的劝谏下,她放弃了将武承嗣立为太子的打算,并重新将李显召回宫中,立其为太子。此时,李隆基的命运开始逐步发生变化。
在潞州的李隆基,虽然身处远方,却并未放弃政治的抱负。初期,他在亲卫府担任右卫郎将,之后担任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帝的马匹。他的经历虽然平凡,但却成为了他日后打下根基的重要时刻。唐朝时期,强军如虎,选拔精英士兵也是政权稳固的重要一步。李隆基在这个时期开始积累自己的力量,暗中结交有才能之士,逐步培养起自己的人脉。
然而,政坛风云变幻。在武则天的专政下,虽然朝臣们心怀不满,但因武则天权力强大,许多人选择忍气吞声。直到武则天年老,政局发生了剧变。张柬之等宰相联手发动政变,导致武则天的亲信被杀,武则天不得不将皇位让给中宗李显,结束了她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李隆基作为亲眼目睹这场变故的见证者,内心深受触动,这段历史不仅改变了他对朝政的看法,也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决策和行为。
景龙四年,李隆基开始从潞州返回长安。此时,他已经深谙帝王之道,开始暗中积蓄力量,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雄心壮志。他通过任职皇帝亲军,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支持力量。李隆基深知,只有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他才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唐朝朝廷中站稳脚跟。唐太宗时期的百骑、武则天时期的千骑,至李显时期已发展为万骑,李隆基十分重视这一点,并通过这一军力为自己后来的政变打下基础。
李显性格懦弱无能,朝政逐渐被权臣如韦皇后、安乐公主掌控。朝廷动荡不安,李隆基以“忍辱负重”的姿态,耐心等待时机。终于,他通过精心策划,发动政变,铲除了韦皇后、安乐公主等权臣,迅速掌握了朝政大权。很快,他登基称帝,开启了唐朝的“开元盛世”,这个时期是唐朝的巅峰时期,国家强盛,人民安康。李隆基全力治理国家,重用姚崇、宋璟等老臣,并选拔了一批有才干的新官员,他努力让唐朝焕发出新的活力。
然而,李隆基后期却沉迷于享乐,开始纵情声色,尤其是杨玉环的出现,使得他过度溺爱,堕入了奢靡腐化的深渊。这种放纵引发了朝廷内部的腐败,朝政逐渐失去秩序,国家也陷入了危机。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入长安,李隆基带着杨玉环等人逃亡。经过马嵬驿时,李隆基被太子李亨的亲信——大将陈玄礼和宦官李辅国兵谏,迫使他处死了杨贵妃。李隆基虽然极为宠爱杨贵妃,但在危急时刻只能屈服于现实。杨贵妃之死,令李隆基内心充满悲痛与愤怒,而他也只能带着沉重的心情逃往成都,最终未能挽回唐朝的命运。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李隆基虽然名义上回到了长安,但已不再拥有任何实权。李亨即位后,性格懦弱,无法抵御宦官的权力斗争。李隆基对李辅国十分信任,将其视为左膀右臂,然而,李辅国因与李隆基身边的心腹高力士有矛盾,便在暗中策划将李隆基囚禁。最终,李隆基被软禁在甘露殿,内心悲愤而绝望,终因身心折磨而去世。
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充满了波澜壮阔的故事。曾经的盛世之主,最终却以孤独和绝望收场,成为唐朝历史中的一段悲剧。
发布于:天津市伍伍策略-实盘杠杆平台-股票杠杆app-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