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至28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与中国中东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亚洲与中东”国际学术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关切,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之下世界与中东的大变局与新发展”,旨在为中东的稳定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来自科威特、伊朗、埃及、美国、俄罗斯、英国等28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外国学者,以及来自中国外交部、新华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百家高校科研机构共150余名学者及博硕士研究生参加论坛。
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加沙冲突持续,八国遭以色列袭击,阿拉伯国家重新思考集体安全的可能性,中东地区旧有的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认为中东地缘政治正从美国单极主导转向再平衡,地区国家积极自主应对安全挑战。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刘中民则剖析了中东现代化进程中安全与发展、独立与依附等四对深层矛盾,指出其现代化道路充满曲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李伟建则从国际秩序转型的角度,分析美国霸权衰落与中东新旧秩序交替的互动,指出当前动荡反映单极向多极转变中的博弈。
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唐志超研究员认为,作为关键战略枢纽,中东在大国竞争背景下其地缘战略重要性不降反升;尽管地区秩序呈现长期动荡与不确定性,但中东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调整对外关系、制定安全与投资规则等方面已取得积极进展;中东国家寻求与美国以外行为体的安全合作成为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中国推动地区和平稳定发展
与会者普遍认为,中东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在参与中东事务时,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推动政治解决热点问题、深化务实合作与文明互鉴,为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与会者合影。主办方供图
科威特阿努德·萨巴赫公主指出,中东面临多重安全挑战,需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本届论坛为外界理解中国政策及中东关系提供了宝贵平台。
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从五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中东外交实践:一是凝聚战略共识,深化互信,推动关系升级与全球南方团结;二是扩大务实合作,深化利益融合,打造南南合作标杆;三是推动热点问题政治解决,支持中东构建可持续的地区安全架构;四是开展文明对话,促进民心相通;五是共促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携手应对挑战。
原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原中国驻沙特、埃及大使吴思科强调和平与发展是中东核心议题,呼吁加沙立即停火、落实“两国方案”,并建议中国与亚洲国家凝聚共识,支持中东和平。
原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原中国驻土耳其、约旦大使宫小生指出中东地区大国作用上升、美国影响力下降,以色列安全战略转变导致其国际孤立,中国应推动新型国际关系。
原中国驻卡塔尔大使高有祯强调平衡是中国中东外交的核心,应坚持“三不”原则,推动和平解决热点问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欣路副校长建议中阿命运共同体传播应更突出政治属性、提升理论对话层次、强化学术传播与二轨外交。
记者 齐旭 通讯员 韩建伟
伍伍策略-实盘杠杆平台-股票杠杆app-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