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心语】
近期,邯郸市图书馆开展了系列以传拓技艺传承和瓦当欣赏为主题的展览和真人图书馆活动,引起读者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的广泛兴趣。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本栏目特别邀请传拓人郭须善撰写了《瓦当传拓技艺:金石文化的活化传承》一文。文章从他切身的传拓经历谈起,详细讲述了包括乌金拓、葛麻拓、彩色拓、立体拓等传拓技艺,并分享了燕瓦当、赵瓦当、瓦当制作流程等内容,为我们认识和了解传拓技艺和瓦当文化搭建了多维视角。
“檐前墨语
——燕瓦当传拓”真人图书馆活动现场
瓦当传拓技艺:金石文化的活化传承
郭须善
近日,《檐前墨语——燕瓦当精品拓片展》在邯郸市图书馆顺利开展,共展出拓片60幅,是以易县燕下都出土的瓦当实物传拓而成。(瓦当实物收藏于易县丁志刚燕瓦工作室)并同时展出燕、赵瓦当和邯郸周边发现的板瓦、筒瓦实物,让大家在欣赏精美绝伦的燕瓦当纹饰同时,能更好的了解战国时期房屋建筑材料的制作流程和使用方法。同期,还开展了“檐前墨语——燕瓦当传拓”真人图书馆活动,与广大读者现场分享交流了有关金石传拓和燕赵瓦当的一些内容,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
展开剩余89%传拓历程
我是邯郸市永年区人,2011年起,开始系统收集永年县散落的碑刻并进行捶拓,4年间走遍全县453个村落,整理了600多块碑刻的拓片与文字资料,并于2021年出版《永年碑石志》一书,系统记录研究成果。 15年来,受邀去过多个省份参加金石传拓,至今收藏有各类型拓片万余张。
2014年在河北师范大学主讲“永年碑石的发现与资料整理”并被收入《读碑记》一书,2015年举办首次个人金石拓片展,2017年获河北省金石学会“弘扬燕赵金石文化优秀奖”,2022年在邯郸市图书馆举办专题拓片展览。 2025年在邯郸美术馆举办《拓镜——邯郸域内精品拓片展》。近期,结合传统技法开始瓦当传拓技艺研究,6月15日在邯郸市图书馆举办《檐前墨语——燕瓦当精品拓片展》,以薄如蝉翼的拓片呈现战国时期燕瓦当的肌理与历史质感。
《檐前墨语——燕瓦当精品拓片展》
在市图书馆一楼展出
金石传拓
什么是传拓呢?传拓是以纸张紧覆在金石器物的文字、图画上面,然后用墨扑拓,故名。由于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印碑刻、墓志、甲骨文字、陶器文字、青铜铭文、玉器花纹、瓦当图案、画像石、铜镜、货币、铜器器型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传拓技法的“拓”是个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不同。在“传拓”中“拓”字读tà,拓也作搨。
现存最早的拓品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于甘肃莫高窟第一十六窟发现藏经洞里三件唐拓本藏敦煌石室之一为的唐太宗行书《温泉铭》,尾题“永徽四年(653年)八月三十一日圉谷府果毅(下缺)”墨书一行,为唐初物,今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隋书·经籍志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就有“传拓”一词。
青铜器、秦砖、汉瓦、画像砖、画像石、碑刻、石雕、摩崖石刻等等一切有文字或图案纹饰的东西,都可作为传拓的对象。因为拓片均是对实物进行操作,所以拓片本身也很珍贵。
传拓工具
一个专业的拓工,必须有一套趁手的专业工具,鬃刷、打刷、墨板、大小不一的扑子等一应俱全,很多工具是拓工自己亲手制作,他们一代代延续着传承下来的技艺。无论是人物图画还是碑文书刻,经娴熟的捶拓后,一张张精美之作飘然而下,向世人揭示着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曾经发生过的重大的事件。它浓缩成一件件拓片艺术作品,流传或收藏在世界各地,通过拓片上的记载向人们传达着一个信息,五千多年以来,在东方大地上,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通过人类的繁衍和流动,把他们的文化和文字像种子一样,播撒开来。
精美生动的燕瓦当拓片
拓片单以制法来说大致可分为两种:干拓,湿拓。干拓、湿拓是针对“上纸”而言,干拓是把宣纸先蒙覆到器物上,然后用毛巾、喷壶、毛刷等带水湿润纸张,纸干后上墨;湿拓是提前把宣纸按一定的方式折叠好,用水湿透闷润,然后把闷润好的湿纸放开蒙覆到器物上,纸干后上墨。
如果按墨色来说有墨拓法、朱拓法、彩墨拓法。墨拓法又分有“乌金拓”、“蝉翼拓”、“葛麻拓”、“瓜皮拓”、“立体拓”等之分。博物馆及考古工地的工作人员则大多用墨拓。“乌金拓”墨色乌黑发亮,对于青铜器、秦砖、汉瓦、碑刻等都能呈现最好的传拓效果。墨色淡匀如蝉翼的叫“蝉翼拓”,在传拓法帖、扇骨、牙雕、玉雕等精美器物时,为区分与“乌金拓”乌黑的效果,有时会使用“蝉翼拓”,效果最佳。“葛麻拓”通过一定的拓片技术手段,让成品后的拓片肌理上呈现出麻布纹。“瓜皮拓”是在有字处着墨,其余留白,一行黑一行白,在拓片上呈现出如西瓜皮纹路的墨色,故称“瓜皮拓”。“立体拓”用的是以上两种拓法完成,要求把实物的高、宽尺寸,事先准确的定画在宣纸上。因操作工序繁杂,要求准确,拓品完成之后,与实物大小无误。拓法虚实并用,立体感很强。再配有名人题跋、藏家印戳,十分精美。还有以多种颜色根据画面用作拓片,如:朱砂,石青、赭石、藤黄等,都是矿植物颜料,作画、做拓片都会经久不褪色,称为“彩拓”一般用在画像石。
朱拓
墨拓
乌金拓
葛麻拓
全形拓(立体拓)
彩拓
以上是几种制作拓片的方法,像平面碑、摩崖石刻,青铜器物,竹木雅玩等等,在拓片制作工艺流程上都是不一样的。
燕瓦当的实用和审美价值
燕瓦当作为战国时期燕国建筑构件,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其半圆形设计既保护木制连檐免受风雨侵蚀,又通过丰富的纹饰图案美化建筑轮廓,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
燕瓦当采用半圆形规制,这种设计源于西周建筑传统,象征天地稳固,符合燕国作为周朝嫡系诸侯的礼制要求。其半圆形瓦当能有效引导雨水流向,避免积水侵蚀屋顶檐木结构,同时通过筒瓦上预留孔洞固定瓦片位置,确保屋顶结构的稳定性。
燕瓦当以饕餮纹为核心纹饰,辅以双龙、山云、鸟兽等图案,纹饰题材广泛,既有对自然形态的写实刻画,又有对神话意象的抽象表达。古代匠人将实用功能与艺术创作巧妙结合,既体现了战国时期工艺水平与文化内涵,又传递出神秘浪漫的艺术气质,是战国时期制瓦工艺水平的高峰。
燕瓦当
(瓦当实物收藏于易县丁志刚燕瓦工作室)
燕、赵瓦当的区别
根据我收藏的赵瓦当实物,并结合现有邯郸历年考古发掘报告信息分析,燕瓦当与赵瓦当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纹饰风格、文化象征及出土区域等方面。
燕瓦当以饕餮纹、山云纹、双兽、双凤等纹饰为主,纹样雄浑大气且神秘浪漫,如虎纹半瓦当刻画四只老虎对峙的生动场景;赵瓦当纹饰单一,邯郸博物馆展出的多为素面瓦当和蕨草纹、云纹瓦当,其风格更简朴。燕瓦当的饕餮纹象征威严与力量,虎纹体现燕人对勇气的崇尚;赵国瓦当蕨草、云纹更侧重本地文化特色,隐含了对国家安定的期许。燕瓦当以半圆形为主,直径最大者约35厘米,纹饰密集且动态感强;赵瓦当早期多为素面,半圆或圆形,直径约13厘米。后期云纹为主,直径约18厘米。燕瓦当主要出土于河北易县(燕国故地),反映战国燕文化;赵瓦当主要发现于邯郸(赵国都城)周边,反映战国赵文化(秦赵)。总体来说,燕瓦当纹饰繁复且具神秘色彩,赵瓦当更趋素雅。
赵瓦当
瓦当制作流程
据考证,燕瓦当的制作工艺流程为:首先用水浇透制作陶瓦的陶土,经过数次盘踩后,将陶泥搓成条状,在轮盘上盘筑成圆筒形瓦身。然后,将瓦当模具固定在轮盘上,用一块陶泥填充压实抹平,在周边上续接用泥条盘筑的筒瓦,接缝处加泥垫高抹平,增强牢结度。待干湿合适后,用麻绳或金属利器从筒瓦外侧剖为两半,形成半圆形带当筒瓦瓦坯,阴干晾晒好后,装窑烧制,一般窑址距离建筑物不会太远。
燕下都瓦当的标准化生产,体现在郎井村作坊遗址群,同一纹饰瓦当在不同宫殿区重复出现,反映规模化制作能力。现存武阳台遗址出土的瓦当可清晰观察到泥条接缝与模印接合痕迹。
战国时期瓦当制作流程一般需要有模制当面,接续筒瓦,切割,晾晒烧制等几道工序。
多年来,我们在拓片制作过程中,接触到很多的珍贵金石器物,在感叹古人的智慧之余,学习到很多平时难以了解的文化知识,同时,所收藏的拓片也日益丰富。非常感谢邯郸市图书馆对传拓技艺传承的重视,为我们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以后还将陆续地把我收藏的拓片,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出来,和大家一起欣赏拓片艺术之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邯郸悠久的历史文脉。
【作者介绍】
郭须善
传拓技艺传承人,邯郸市永年区政协委员,河北省金石学会理事、河北省民俗学会会员,赵王城遗址博物院特约研究馆员。多年来致力于传统拓片技艺的传承,所制金石拓片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收藏,著有《永年碑石志》一书。
阅享【原创菁华】
本栏目以分享原创作品为主,设置为特邀作品和征稿作品两类,将分享部分特邀专业作者的作品,同时面向社会征稿。征稿作品要求:近期创作,体裁不限(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剧本等),有新意、有独到见解、能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启发性、能引发读者共鸣和情感体验。这里将成为展现原创菁华的平台,期待您的参与!
投稿邮箱:hantuyx@126.com (请注明所投栏目,投稿者姓名、简历、单位、联系电话)
发布于:北京市伍伍策略-实盘杠杆平台-股票杠杆app-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